颐和路(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生活百科 01-18 阅读:29 评论:0

南京颐和路停车方便吗

南京市颐和路停车比较方便,附近有挺多写字楼和老水区,有的老小区可以停车,或者去周围的大厦,比如颐和商厦,和泰厦等均可停车。

①颐和路公馆停车场可以停车。但收费较贵,4元/15分钟。

②省级机关医院停车场,

1.5元/15分钟。

③和泰大厦停车场,2元/15分钟。

@从江苏路大转盘艳阳天路口→小区,不收费。

颐和路(颐和路民国公馆区)

南京颐和路现在还有人住吗

南京颐和路现在还有人住的。现在的颐和路社区依旧有居民居住,究其缘由,因是这里区位好,属于南京市的中心地段,而且相对安静。南京的颐和路位于鼓楼区,是以宁海路环岛为中心。颐和路不单单只是一条普通的路,它更是民国时期规划的一部分。

第20期|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文/王晰

南京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是谁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江南的多情烟雨中,寻觅昔日情怀一世的旧梦;是谁抚一张古琴,端坐成想静静远眺,独自等待玄武湖畔的柳绿花红。

江水滚滚,奔流不息的长江孕育了江南的亭台水榭,更生长出一座号称六朝古都的金陵城。当金粉散去,柳暗花明,这座古城彰显着深厚的气韵。当王谢燕雀去,朱雀草凋零,这座古都挥毫出一抹水墨诗意。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金陵城∶"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深水、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的大都市中诚难觅此佳境也。"今天我们不谈六朝往事,不论前程辉煌,我们从100年前开始,漫步遗留下来的颐和公馆区。在那个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年代,一窥南京城的悲欢离合。

盛夏,风从香樟树的缝隙中吹来凉意,此刻是午后三点半。我正在山西路的左侧往西走,不远的前方, 可以看到一栋淡黄色的四层小楼矗立在交叉路口。从人行路上过马路啊,我们在这里集合。在面向山西路的这—面,左侧立着一家书店的名牌,右侧有一个门,这里的墙体上挂着"南京特别市六区区公所旧址"。这栋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一栋半圆形的建筑,曾经在80年代做过南京市鼓楼区图书馆。

我们往右侧的民国文化展示中心进去吧,一进门的右手边有一间房, 可以一眼就看到有一大片微缩景观。来,走近看一下,原来这是一片西式建筑群,展示的就是颐和路公馆现存的所有建筑。我们一定想象不到,大半个世纪之前,这片区域曾经建有9000多栋花园洋房,宫殿式的官邸30余栋,而现在保留相对完好的仅仅200多座。如果我们可以回到1929年,一定会被当时的首都计划所吸引。在这之前的两年前,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城,当时的政府部门委托美国建筑师莫菲,联合发布了针对南京进行的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书,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先进理念,计划将南京建成全国城市模范,这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在这部首都计划中对建筑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的,要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才有赏心悦目的配色,光线充足、空气流通等等非常具体化细节的规划,这本规划书为后来全国许 多城市规划做了典范,甚至放到现在都堪称城市规划之精品。在当时,根据首都计划的多年实施,此刻我们所在的鼓楼区,从萧条荒芜到万国建筑群,许多达官贵族、社会名流都开始在这里建造自己的公馆别墅,这片国民公馆区内都是独立的花园洋房,独门独户水电冷暖设备齐全。这些在战争中保留下来的建筑群成了曾经民国首都浮华的唯一标本。沿着木质楼梯上到二楼,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颐和路、宁海路的前世繁华,在大树的掩映下,曾经这一片区域的门牌、名人的照片,还有学者教授等介绍,都非常详细的留在墙上,从陈诚、朱家骅到蒋纬国、阎锡山。我们还可以看到关于建筑内家居的许多细节。

从小楼出来,恍如隔世一般,回到了100年后的今天。我们从门口往右拐,过了人行路后继续往右手边走,看到路牌没?第一条就是宁海路。宁海路并不宽,是一条单行道,道路两侧有一排非常高大的枫杨树,枝干连天,把整条宁海路都遮盖在了树荫下。刚走到这条路时,如果不是提前知道道路两侧是百年建筑,会有—种这些枫杨才是主角的错觉。枫杨其实既不是枫,也不是杨,它是一种胡桃科的乔木,因为他有许多带着翅膀的种子像一串串风铃挂在树上,非常像枫树的蝴蝶种子才得名。这条路到了秋季,这些种子会像蝴蝶一样,呼啦啦的飞离母树, 非常值得再来看一看。

我们走在道路左侧,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右侧的建筑。不到十几米,你看到马路对面一个水泥灰色的大门外,这里是宁海路二号马鸿逵故居。马鸿逵曾任第八战区副司令。外立墙面是青砖与淡黄色相接,看上去古朴简约。继续从左侧往前走几十米,会看到一扇铁门上挂着两个大红灯笼,视线往上会发现这栋洋房有着非常独特的中式古建筑风格。这里是宁海路五号马歇尔公馆。马歇尔是1945年美国驻华的特使,次年就回到了美国了。之前这里是金城银行所建,现在我们无法进去参观,但这栋二层砖混建筑廊檐是仿古歇山顶,很有独特韵味。

我们继续走吧,经过宁海路18号的小巷子,经过左侧的蒋锄欧旧居会看到宁海路26号,从大门进去,不知道你会不会遇到一位住在这里的老爷爷。他看上去80多岁,精神非常好。如果你见到他,他一定会告诉你,我们这小区很破旧了。你们再看左手那栋,这是80年代建的,之前这里是一栋假山,下面是防空洞。百年的沧桑岁月,真的不知道隐藏了多少辛酸往事。回头的时候一定会看到大门右侧那几棵高大的梧桐,有着几乎需要三个人合抱的粗大主干,已经比旁边的百年楼房还要高了,或许年龄也比它大。在岁月的流淌中,这些大树见证了这条街的所有历史。在这个季节里,梧桐的毛絮飘洒满地, 人们在匆匆而过的脚步里踏着丰厚的历史往事。

从这里出来还是往右拐。在这条街散步,不要着急,慢慢溜达。前面我们回到一株造型奇特的枫杨,主枝干冲着大门的方向,这里是一个小小的居民区宁海路32号。左侧隔壁屋顶上倾泻而下,一株粉紫色的蔷薇花开得正灿烂。看着前面这栋百年建筑有改造的窗户,门前还种了一片小青菜地,在当下全是现代化公寓楼的生活基调里,很难体会到住在这样的楼房里,住在如此有历史氛围的街上是一种什么感受。

我们回到主街。在这条路上漫步,夏风吹来,总觉得自己还是20岁。宁海路即使往前还有很长。这条杂糅了市井文化、学院文化、政商文化的街,被岁月打磨成如今静谧的模样。老南京人一定记得在宁海路吃锅贴鸡丝面烤鹅的美好。

我们往前走就到了宁海路广场,在这里我们往右走,会发现道路的两侧从枫杨变成了法国梧桐。这就是牯岭路。在第一棵树的右侧,你会看到蓝色的路牌。这条路以法国梧桐为主,我们会发现这附近不同的街路两旁会有不同的树木,香樟、枫杨、梧桐等,这其实也是首都计划中的一部分。引进林荫大道的概念进行栽种,其实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呀。在路上你可以观察一下,有一些树干上会写着树龄,随便一棵树都是100岁以上,百年后,这条街的大树都成了城市的标志。虽然梧桐树的毛絮会让人不适,但是我们依然不愿意它们消失。

牯岭路连接了宁海路和颐和路的中段,我们从牯岭路的右侧往前走,不远就会经过普陀路的巷口,再往前的牯岭路十号是胡琏的故居。他与胡宗南并称二胡,曾在抗战中任第11师师长。这条路与宁海路相比更狭窄一些,往前十几米,经过牯岭路18号,我们会看到右手边有一个绿意盎然的小凉亭,来,我们进去休息一下吧。

这里就是颐和路的中段。我们今天走过宁海路的北段以及牯岭路颐和路的一段,走过的每一步,都踏着那段风云诡谲的百年历史。在这里稍作休息,可以从凉亭沿着颐和路往右走,到这里我们发现颐和路两侧又成了高大的枫杨树,枫杨树的叶子瘦瘦的,鲜绿色与梧桐完全不一样。

走到颐和路上,你会发现马路对面有一个不大的门楼,上面附满了爬山虎。里面那栋青砖瓦红窗棂的房子是颐和路18号邹鲁故居。邹鲁与林森常被称为西山会议的首脑,此人善理财,还是教育家、曾经两次主掌中山大学。

我们继续走过任中郎旧居、颐和路五号和三号陈布雷旧居。这些建筑沉默不语,掩映在树荫之下。

颐和路百年前有许多外国使节出没,许多政要人物留下背影,许多学者教授衣衫翩翩,斑驳陆离的一条路,那段岁月充满许多故事。我想80多年前的南京夏日,午后街道也是如此详和,但颐和路上每一栋建筑都是一座没有硝烟的堡垒,一场场暗战都在无声中上演。如今,浮华褪去,历史远行,我们也作为其中的一个游客走过路过。盛夏的梧桐雨枫杨茂盛如常, 树影温柔,这是颐和路最美的时候。如果你秋季来这里,一定也认为那个五彩缤纷的颐和路是最美的,红、黄、绿、灰是颐和路附近街区的主色调,在四季变换中,这些高大的树植陪伴着这些百年的老房子,美成一座童话故事的围城不论从哪里走进来,都感觉时光凝滞。

来,一起过马路,我们又回到这栋四层的小楼。我们今天的漫步,以小楼为起点,兜转圈,又以此地为句号。此时夕阳正浓,盛夏的阳光灿烂。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在南京,说起颐和路,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颐和路,位于南京的鼓楼区。在民国时期,这条路算是南京城最繁华的地区。道路两旁耸立着高大的梧桐树,而据史料记载,这些法国梧桐是东南大学教授常家惠奉命从巴黎野郊购回的。斑驳的黄色院墙内,一栋栋法式,欧式,中式.....的小洋楼随处可见。这些小洋楼都是当时各国使馆或办事处,其中也不乏各界重要人士的居所。汪精卫,抗日战神薛岳,马歇尔,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等等都在此拥有一宅。

遥想当年,夜幕降临,宅子里的晚宴开始,各路达官贵人纷沓而至,欢歌笑语,杯弓酒影,好不热闹。多少故事曾经发生在这里,多少繁华与喧嚣曾经在这里驻足。而今,人去楼空,繁华已逝。宅子的大门被死死的锁着,锁住了一段往事,也锁住了人们对他们的向往。路旁的梧桐树依旧茁壮地成长着,相互缠绕的枝桠刚好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棚,一条林荫大道就这样诞生了。

我总是对林荫道有着不解的情结,总觉得把一方天地拥在大树的怀里,除了那一片阴凉以外,更多了一份安全感。

初来南京,第一个寻觅的地方就是颐和路。五六月份的样子,路边的法国梧桐刚好长出嫩绿的叶子。背着重重的相机,取景,拍照。沿着斑驳的院墙走下去,窥视着没落的庭院,猜测着一个又一个故事。

冬日的暖阳里,和汪先生来颐和路散步。想当初,我也是那个朋友一起吃饭负责拍照然后群发给大家的人,走到哪也不忘扛着相机,到处拍拍美丽的风景。而自从遇到了汪先生,这项技能逐渐退化,我终究也成了那个等着汪先生拍好照片传给我发朋友圈的主。以前自己拍花花草草,拍风景,拍别人,如今也可以成为被拍的对象。虽说有时候汪先生也会把我拍成脸圆腿短胳膊粗的小丑人,但是几十张照片里总归会有那么几张满意的。

我们遇到了一对拍结婚照的情侣,还笑人家那么冷的天竟然要穿婚纱冻成狗,结果却发现拍照的姑娘是汪先生的同事。我们还遇到了一个老奶奶,八十多岁,精神矍铄。跟我们讲了一路过去的故事和那个年代的颐和路。最后还祝我们一直幸福美满。

如果你来南京,如果你来颐和路,希望你除了拍照以外,可以找个地方坐一会儿,喝杯茶,遥想一下繁华的街头,穿旗袍的女子,拉黄包车的师傅,先生小姐太太们.......

南京四月必去的5个地方,一路美不胜收,太适合出门游玩了

人间最美四月天来了,大地开始回暖,草长莺飞,繁花竞相开放的日子,是最适合出门游玩的时候。

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则迎来了最美丽的时候。如果你在4月来南京 旅游 ,这5个地方一定不要错过。

这里不仅有人文 历史 景观,有故事,还有繁花映衬下的古建筑。春意盎然的南京城,不仅受到来南京旅行者的喜爱,也是南京本地人都爱去的地方。

1、老门东

老门东,虽然是复刻的建筑,但是却留存最完整的旧南京缩影,是一个本地人和外地游客都爱去的地方。

老门东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以东,因地处聚宝门(今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与老门西相对。

老门东自古就是名流权贵的居住地,这里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富可敌国的沈万三、拥有九十九间半的蒋百万、中国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等耳熟能详的 历史 人物都在这里居住过。

老门东的春天很美,这一路开始繁花竞相开放,从蔷薇、凌霄、紫藤到杜鹃等等,青砖黛瓦的墙体经过岁月的洗礼,有了 历史 的厚重感,春天在一片红绿中透露出独有的江南的古韵之美。很多老法师都选择在春天里到那里拍摄,留下老门东最美的样子。倘若你春天也在南京,也可到这里走走。

2、古城墙

可能在每个南京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份浓厚的城墙情结。承载 历史 沧桑的古城墙,是南京人每年春天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登上城墙,在城市的半空环视南京城,沿着这座城墙漫步,你会发现,明城墙内外鲜花盛放,湖中的长堤,细柳春风,玄武湖周围的美景都被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3、台城书房

这是一个比较隐蔽的网红书店,网上很火,却不容易找到。因为它匿藏在城墙的肚子里。

书店的位置位于玄武湖解放门,从台城解放门的城门进入,沿着右侧的城墙根儿慢步前行,走上十分钟左右,才会看见一座连接到城墙上的楼梯。楼梯之上,就是藏在城墙肚子里的“台城书房”。

书店的老板喜茶,爱茶。所以这家书店从装修到出售的商品都离不开禅的意境和茶的元素有关。

书、茶、城墙,仿佛将滚滚红尘隔绝在了书店之外。站在这里远眺,一面是古鸡鸣寺的粉,一面是玄武的绿,远处还能看到南京的地标建筑紫峰大厦,古今交融出的美感让人叹为观止,很值得前去打卡。

4、颐和路

颐和路,一条拥有民国建筑最多的马路,随着天气的变暖,绿荫逐渐深浓,马路两旁已有近百年的法国梧桐和枫杨都分别吐出新绿,黄墙在一片渐变的绿意掩映下很是清新。

从这里穿梭而过,就好像跨入 历史 长河,远离了现代城市的喧嚣,有种洗尽繁华的平静。如果你想在南京寻觅民国那前尘往事,那应该是在春天遇见颐和路。

5、牛首山

南京有这样一句话“春牛首,秋栖霞”。牛首山位于南京城南13公里外不远之处,跨江宁和雨花台两区。因山顶突出的双峰相对峙很像牛头双角而得名,民间又称为牛头山。一座国内外闻名的佛教圣地。

作为南京市“十二五”期间重大文化项目,牛首山地貌丰富 ,植被种类多。拥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的牛首山,又因多雨的关系,常年烟水朦胧,绿意幽幽;山中繁花盛开,喜鹊啼鸣,湖光潋滟,春光无限,风景独好。

择一个晴朗的日子,来到牛首山,流连于山水之间,俯赏百花吐蕊之繁盛,仰观佛顶圣境之弘大,也是游南京一大乐事。

标签:颐和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59067084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网友评论